■ 余燮卿
皖南向来多雨,当清脆的雨点在古老村庄的上空斜斜落下,轻轻敲打在黛瓦上,如同一首大自然演奏的抒情曲,给此起彼伏的马头墙平添了一份特有的沉寂与静谧,也给墙内的居民带来一种人生如意的平和与安宁。
但邵如意却并不感到如意。
2016年的秋天,邵如意回到家乡—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南屏村,准备在家度假。可一进村口,原本兴高采烈的心情却被满目的荒芜所吞噬。按照节气,此时正是“打谷堆”的时节,在邵如意的印象里,村里早该是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,可眼前大片荒凉的土地上,哪有半点儿稻谷的影子?邵如意不禁痛心:童年记忆里那一片金色的稻浪还能再现吗?
几夜秋雨,几夜无眠,一种对土地的眷恋在邵如意的心中愈发强烈。假期将尽的时候,她通过微信向远在上海的公司提出辞呈,开始了从都市丽人向乡村农妇的转变。
在乡亲们怀疑、惋惜的目光中,邵如意拿出10万元钱,承包了150亩抛荒土地,开始有机稻米的种植。但她很快就发现,回乡种田不是一件时髦的事,也并非原先想象的那般美好,农事的苦与累,还有种下庄稼之后的期盼、焦急、等待,非亲历者是难以体会的。几年下来,邵如意经营的家庭农场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。
但邵如意并不灰心,通过这几年的钻研与经营,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这片土地的稻米品种,产量逐年攀升,从原先的亩产500斤提高到800斤,销售渠道也逐渐打开。“如果再承包200亩土地,边际成本会进一步降低,收入会翻倍增长,同时开发生态米酒、生态米糕等精加工产品,开发农业研学等乡村旅游项目,提升附加值,来年一定能扭亏为盈。”
可自己的积蓄已经全部耗尽,邵如意连跑了几家银行,年年亏损的财务报表让各家银行纷纷摇头,邵如意的心不断下沉,脸上浮现愁容。
抱着最后一线希望,邵如意来到建行黟县支行,忐忑地递上了并不靓丽的财务报表,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回乡创业的经历与接下来的打算。看着邵如意充满希冀的双眸,黟县支行没有拒绝,通过充分的调研、论证与沟通,以比例再担保的方式向邵如意贷款200万元。
转眼又是金秋,邵如意经营的350亩家庭农场已是收获在即,粗略估算今年的盈利应该不少于100万元。尤其可喜的是,周边十几家农户看着农场的兴旺势头,纷纷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子女,连人带地加入了邵如意的家庭农场,现在农场的年轻员工有二十余人,种植面积也达到了500亩。
望着绵延不绝的金色稻浪,邵如意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场景——自己躺在一人多高的谷堆上舒服地晒着太阳,身边的父亲一边挥舞着镰刀割稻,一边打趣着自己疼爱的女儿:“如意啊,将来这块田就交给你来种,好不好?”
“爸爸放心,如今有建行的支持,我一定会种好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