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留言性质:
不用炫技 用意象和音乐灵动地舞蹈
 

很难想象用芭蕾舞姿去表现一个音乐家的人生,还好是那个浪漫多情、才华出众的肖邦,有那么多的故事和音乐可以打动人心。波兰国家芭蕾舞团的“肖邦——浪漫的艺术家”以两幕芭蕾舞剧,用一双瘦削的腿演绎了肖邦的童年时光、颠沛人生以及敏感脆弱的爱情故事。那个出入于上流社会、周旋于达官显贵之间的肖邦,那个与乔治·桑有过浪漫情愫的肖邦,渴望自己的快乐,却从未真正达成过这个目标。

作品的高明之处在于避开了古典芭蕾常用的技巧展示,而是灵活地加入现代舞的元素,用意象化的手法来表现肖邦的内心情绪。那个穿着白色纱裙的“乐神”意象贯穿全剧,总是在肖邦进行人生抉择的重要时期飘然而至,以舞姿与灵魂对话。饰演“乐神”的舞者娇小轻巧、不动声色,没有激烈的炫技动作,一味的轻雅柔慢,却将“灵气”表现得飘逸而悠远。这种意象化的舞蹈语言也出现在末尾部分,肖邦与“乐神”、“死神”一起舞蹈,互相牵连的动作借鉴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,而在肖邦弥留之际,“乐神”则在黯淡的灯光下慢慢旋转、逐渐消失。两个意象化的人物简单而新奇,串联了整个故事,更重要的是——非常必要地为作品添加了唯美的神秘气氛。虚实相间的手法则弥补了舞蹈在叙事结构上的弱项。

深沉格调的背景,配以白色或丝质光泽的衣服,绘有云朵的薄纱帷幕使得视线更为朦胧纤巧。从舞美、道具来说,整个制作颇为费心,而这也为整部作品定下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抒情基调,整个舞台犹如巴比松画派的油画一般。

作品不乏小说式的叙事结构,囊括了肖邦一生中的重要历史时期,要看明白舞剧,需要观众大致了解肖邦的生活经历。即使如此,由于角色众多,还是需要演员从形体、动作、扮相上让观众迅速辨别出来,而“钢琴诗人”的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定格——瘦削的脸部,尖尖的鼻子,以及一双忧郁的眼睛。舞团总监克日什托夫曾坦言,在选拔演员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外形是否相似,然后是气质,身材过于健硕和强壮的演员是无法表现那种柔弱和敏感的气质的。

扮演肖邦的杰洛斯科手臂修长、身形颀秀,虽然他在托举“乔治·桑”的时候显得有些吃力,倒也符合了“肖邦”的羸弱和纤细特质——肖邦过于脆弱的神经在面对爱情时总是濒临崩溃,面对乔治·桑对他充满占有欲的爱意最终无力承担。最终,敏感羸弱的病态美一直在他的双腿之上幽幽地闪现。而乔治·桑时常拿着雪茄以一身宽松的男装出现,两人热恋时则变得温婉细腻,而在肖邦重病时则以一袭红裙黑衣和紧张的十指表现无助和痛苦。从沙龙中的群舞、庄园中的双人舞,到在爱欲边界挣扎的独舞,这个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形象与阴柔的钢琴家构造了舞蹈的张力。

虽然第一幕的叙事略显平淡,但是,在莫扎特、舒曼、李斯特的交响曲、变奏曲、舞曲的伴奏下,听众依然兴致勃勃,而当那些奢华和繁冗的铺陈褪去之后,只留钢琴伴奏的舞蹈如同精心设下的温柔圈套。音乐史上很少有人像能肖邦那样如此钟爱钢琴的音色和节奏,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钢琴独奏,似乎这种绝妙的乐器可以满足他表达所有情感的需要。而他的音乐所带有的情绪的确和舞蹈恰如其分。

有时候觉得这个舞蹈的野心似乎很大,想要表现的内容庞杂多样,从乡间生活、战争场面到沙龙聚会,甚至没有遗漏政治事件和奢华的19世纪宫廷家具。不过,与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相比,人们似乎更热衷于表现音乐和爱情的第二幕,因为在舞台一角弹奏出的钢琴曲,为那些情感意象式的舞蹈镶上了灵动的金边。

在奢华热闹的场面褪去之后,只有一架钢琴和几个舞者的简单舞台更打动人心。(东方早报)